图片新闻

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>新闻动态>图片新闻>

职工优秀文艺作品展示【15】

来源:     作者:俞海丽    发表日期:2023-01-10

今天,是大文豪苏轼的986岁生日。纵使986岁,可未曾觉得他与我们疏远。他的词作动人,他在命运之海浮沉而笑纳一切的达观更动人。读罢苏轼生平轶事,愿你能领会林语堂为何称他“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”。

作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苏轼的诗、词、赋、散文、书法、绘画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,他的诗的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,词与辛弃疾并称“苏辛”,散文与欧阳修并称“欧苏”,书法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为“宋四家”,他的绘画开创了湖州画派。苏轼不仅是北宋文学界的第一人,而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,是其他文人学士不能望其项背的。

在才俊辈出的北宋年间,苏东坡二十岁高中进士,三十岁时,已成为名头响亮的大文豪。欧阳修甚是喜欢他的文章,曾说,三十年以后,没有人知道我欧阳修了,三十年以后,人们只会知道苏轼。

丙辰中秋,苏轼与弟弟苏辙未能团聚,兄弟间的无限思念,成就了文学史上写月诗词的巅峰,于是有了千古传诵的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 ”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华夏儿女。        

人们以为苏轼会一直握着笔,写着他的锦绣文章,谁料想,不久之后,他从学士变成了农夫。在经历了著名的“乌台诗案”后,苏轼被贬黄州,他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方巾,穿上了农人的芒鞋短褂。早出晚归,辛苦耕耘,并且自封“东坡居士”。他开始乐在其中,有时,干脆跑到田间、水畔、山野、集市,追着农民、渔夫、樵夫、商贩谈天说笑。此时天高地远的黄州成为他的人生转折之地,他从“苏轼变为了苏东坡”。

在黄州,苏东坡渐渐学会和过去的自己告别,他的心灵回归于清纯和空灵,回归于淡泊和坚定。一天苏东坡和大家一起出行,中途遇到大雨,同伴狼狈躲雨,只有苏东坡不以为然,我行我素,在雨中穿行,并且写出了传世名篇《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》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”这就是苏东坡,他总是那么自信潇洒,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。就像杨绛先生说的: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,到最后才发现,人生曼妙的风景,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。

在黄州,苏东坡写下那首成为宋词豪放派开山鼻祖的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和流传千古的前后《赤壁赋》。这就是苏东坡,他可以是挥毫泼墨名动京城的苏大学士,也可以是早出晚归,扶犁耕田的东坡居士。黄州期间,他创作的诗词、散文、书法,皆可雄视千年,为宋朝代言。他改变了词的内容题材,无论是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农事、怀古等等都可以入词,不再只写男女之情。在苏东坡之前,词一直是被正统文坛轻视,到了他这,词才真正与诗一样,成为言志与载道的文学形式。

苏东坡少年得志,中年以后,从北到南,却是接连被贬,就是这跌宕起伏,四海飘零的一生,却被苏东坡过得有模有样,有滋有味,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,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潇洒。

苏东坡晚年在一首自提诗写道:“问汝平身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。”黄州惠州儋州,是苏东坡人生不堪回首的三次低谷。这三次贬谪,一次比一次惨烈,一次比一次的遥远,一次比一次绝望,然而,正是这三次贬谪,正是这苦难的经历造就了苏轼独特而鲜明的魅力。青年的意气奋发,中年的愈挫愈勇,老年的达观淡泊,苏轼完成了从养尊处优的士大夫到胸怀天下的文化巨人的蜕变,他以荡气回肠、精彩绝伦的人生影响着世间的人们。

几乎每一个中国人,总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苏东坡相遇,于是,苏东坡也定然在后人的品读里,一遍遍地,重新活过。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赞叹苏东坡:“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,是人间不可无一,难能有二的。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,深得其乐,忧患来临,一笑置之”。